俞凈意公遇灶神記
(明)羅禎 撰
【譯白】
明朝嘉靖年間,江西有位俞公,名都,字良臣。少年時多才博學,十八歲就中了秀才,而且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。到了壯年時,因家中清貧,就在家中自立私塾教書為生。教書之余,和十幾個同學共同結文昌社,行善積德,大家一起惜字,放生,戒淫戒殺,戒口過。這樣做了許多年。
俞公曾前后參加七次科考,都沒有考中。生了五個兒子,四個兒子因病夭折。第三個兒子非常聰明,左腳底長有兩顆痣,夫妻二人非常珍愛他。而孩子八歲在外玩耍時丟失,從此不知去向。俞公生了四個女兒,僅存一個。妻子因為哭兒女的緣故,雙目失明。俞公幾十年來窮困潦倒,愈加貧窘。他反省自己并無大的過失,而慘遭天罰。在四十歲之后,每年臘月三十祭灶神時,他都寫一篇疏文,禱告灶神,求灶神向天帝傳達。這樣做了幾年,也毫無感應。
在他四十七歲那年的除夕夜,俞公與目盲的妻子和唯一的女兒覿面相坐,舉目室內,蕭然冷落,形影相吊,好不凄涼。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。俞公拿著蠟燭去開門,看見一人身穿黑衣,頂結方巾,須發半蒼白。此人作揖后坐了下來,說道,我姓張,從遠道而來,聽到你家中有哀嘆聲而特地前來安慰。
俞公覺得此人氣質不凡,就對他格外恭敬,兩人便交談起來。俞公說,我這一生讀書,積德行善,可是如今不僅功名無成,還落得妻子不全。生了九個孩子,只剩一個女兒,妻子也因傷心過度而把眼睛哭瞎了,現在我家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。俞公還把每年除夕所寫的疏文念給張公聽。
張公說,我早就知道你家的事情了。你的意惡太重,專求虛名,而且疏文之中充滿了怨天尤人的語氣,對天帝多有褻瀆,恐怕懲罰還不止如此。
俞公聽后大驚說,我聽說冥冥之中有鬼神監視,哪怕是絲毫善行,也必定會記錄。我這三十年來發誓行善,對文昌社的規條一直遵守奉行,難道這一切都盡屬虛名嗎?
張公說,就拿文昌社規約中敬惜字紙這一條來說吧,你的學生和朋友經常用舊書糊窗戶,包東西,甚至拿來擦桌子,還借口說不能玷污字紙,接著就把污了的字紙焚燒了。你每天親眼見到,卻不說一句規勸的話。只是在路上看到字紙時,撿回來燒化,這有什么利益呢。文昌社每個月放生,你只是跟著別人行事,假如別人不去做,你也就不做了,其實慈悲心并沒有從心里發起。你戒殺也只是嘴上說說,并沒有愛護生命的真實善心。你家還經常吃蝦蟹之類的動物,難道它們不是生命嗎?而就戒口過這一條來說,你語言敏捷巧妙,聽者往往為你傾倒。你出語時也自知有傷厚道,但在朋友間說笑慣了,隨隨便便就冷嘲熱諷,無法克制,舌頭像刀鋒一樣刻薄,時時處處觸怒鬼神。你每天所犯的口過記錄下來不知有多少,而你不但不知反省,竟然還以厚道自居,你這是欺騙誰呢。是欺騙上天嗎?你雖然無邪淫的事實,卻有邪淫之心。你見到人家的女子貌美,就目不轉睛地注視,心神蕩漾,無法排遣,只不過是沒有邪緣湊合而已。你自己反觀一下,如果身臨其境,美女投懷送抱,能像魯男子一樣坐懷不亂嗎?而你竟敢說自己終身沒有邪色,其心可對天地,質鬼神。真是妄語啊。以上所說,都是文昌社中的規條,你尚且沒有做到,何況是規條之外的戒律呢。你連年所焚的疏文,灶神確實上陳給了天帝,上帝特意派遣日游使者觀察你的善惡,可是多年以來,你沒有一件真實的善行可記。只見你在私居獨處時,心中的貪念,淫念,嫉妒念,褊急念,高己卑人念,憶往期來念,恩仇報復念,往來不絕,惡念多得不可計數。這么多的意惡在你心中串習成性,上天的記錄已經有很多,以后對你的懲罰還會日益嚴厲,只怕你逃避災禍尚且來不及,還求什么福呢。
俞公聽后又驚又怕,全身顫抖,跪在地上流淚說,您既然知道冥冥之中的事,必定是神仙,求您救度我。
張公說,你讀圣賢書,明白道理,也知道要學好,以善為樂。當你聽到勸善之語,內心也很激動,見人行善時,內心也深受鼓舞,要求自己做這樣的好人。但是,你的毛病是事情一過就忘,信根原本不深,恒心也就不穩固。因此生平的善言善行都落于敷衍浮沉,不曾有一事真正落到實處。而且,你內心充滿了各種惡心,此起彼伏,纏纏綿綿,終日不得擺脫。你的心地如此惡劣,卻還責備上天不為你降福。這就像滿地種的是荊棘,卻還癡癡地盼望收獲豐美的莊稼,這不是很荒謬嗎?你從此以后,凡有貪淫妄想等諸多雜念,先具猛力,一切屏除,收拾干干凈凈,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。有力量能做的善事,就要不求回報,不求名利,不論事情大小難易,都要勤勤懇懇,耐心踏實去做。如果是以自己力量做不到的善事,也要勤勤懇懇去做,使這顆善心達到圓滿。第一要有忍耐心,第二要有長遠心。行善時,切切不可懶惰,切不可自欺,常久堅持做去,日久功深,自然有意想不到的效驗。你家供奉我非常誠敬虔潔,為了回報你,特意把這個道理講給你聽,你要好自為之,努力修持,或可挽回天意。
張公說完,就走進俞公家的里屋,俞公起身跟隨。張公走到灶下,忽然不見。俞公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張公是司命的灶神。知道張公是灶神后,俞公虔誠地焚香叩謝。第二天是大年初一,在除舊迎新的日子里,俞公向天地禮拜祈禱,發誓痛改前非,實行善事。自己把號改為凈意道人,立志斷除過往諸多妄念惡行。
最初行持之時,內心雜念紛飛,不是懷疑就是懶惰。一天天恍恍惚惚地過去,依然是浮沉不定。他在家中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前,叩頭流血,懇切發下誓愿,愿善念真純,善行精進,如果有絲毫寬恕之心,就永墮地獄。每天清晨,他虔誠念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圣號一百聲,以祈求菩薩冥冥中加持。從此他每說一句話,每作一個行為,每動一個念頭,都好像有鬼神在旁監視著他,不敢有絲毫自欺和放逸。凡是一切有益于人的事,不管事情大小,自己有沒有空閑,別人知不知道,力量夠不夠,他都歡喜行持,想方設法,委曲求全,做好為止。時時隨緣做好事,處處方便做好事,廣積陰德。并且敦倫盡分,勤學上進。謙虛忍辱,深信因果,逢人就教化,唯恐時間不夠用。每個月的最后一天,俞公記下一個月的所作所言,在灶神前寫成疏文,向灶神報告。經過長時堅持,俞公做到了動則萬善相隨,靜則一念不生。這樣整整做了三年。
萬歷二年,俞公五十歲時,國家舉行會試??荚嚱Y束后,擔任主考官的宰相張居正,想在同鄉當中為孩子選一位品學兼優的老師。這時,人們都交口推薦俞公。于是張居正就聘請俞公到京城教導兒子,俞公帶著家人一起去了京城。張居正敬重俞公的道德人品,便替他報名入了國子監。又過了兩年,俞公鄉試中舉,第二年又中了進士。
一天,俞公去拜訪大內太監楊公,楊公叫五個孩子出來拜見客人。這些孩子都是楊公為了老年有個依靠,而從各地找來的養子。其中有個十六歲的孩子,俞公覺得特別面熟,就問他老家在哪里。孩子說,我是江右人,記得小時候在外玩耍時,誤上了糧船,被船帶離家鄉。我還依稀記得姓什么,家住在哪里。俞公非常吃驚,就命孩子脫下左腳的鞋子,發現他左腳底有兩顆明顯的痣,便激動地喊道,這是我的孩子呀。楊公也很震驚,覺得這是天意,于是就把孩子還給了俞公,讓他跟俞公回家。俞公找到兒子后非常激動,奔跑回家告訴妻子,妻子撫摸著失而復得的孩子,悲喜交集,大聲痛哭,一時血淚迸流。孩子隨著啼哭,捧著母親的臉,以舌頭舔母親的眼睛,他的母親竟然雙眼復明了。于是全家團聚,重享天倫之樂。俞公頓時悲喜交集,一方面對過去的遭遇無限悲感,一方面又對眼前的結果充滿歡喜。他因此認識到唯有行善最樂,從此便不愿做官,于是辭別張宰相返鄉。張宰相敬重他的道義,臨別時以厚禮相贈。
俞公返鄉后,比以往更努力地行善。兒子成家后連生了七個兒子,個個學業出眾,都繼承了讀書行善的家風。俞公親自寫下了遇灶神以及實行改過的事情,以此訓導子孫后代。他晚年時生活安樂,健康長壽,一直活到八十八歲。人們都認為這是由于他真實改過行善而挽回天意的結果。
同里后學羅禎記。
【原文】
明嘉靖時,江西俞公,諱都,字良臣,多才博學。十八歲為諸生,每試必高等。年及壯,家貧授徒。與同庠生十余人,結文昌社,惜字放生,戒淫殺口過,行之有年。前后應試七科,皆不中。生五子,四子病夭。其第三子,甚聰秀,左足底有雙痣,夫婦寶之。八歲戲于里中,遂失去,不知所之。生四女,僅存其一。妻以哭兒女故,兩目皆盲。公潦倒終年,貧窘益甚。自反無大過,慘膺天罰,年四十外,每歲臘月終,自寫黃疏,禱于灶神,求其上達。如是數年,亦無報應。
至四十七歲時,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,舉室蕭然,凄涼相吊。忽聞叩門聲,公秉燭視之,見一角巾皂服之士,須發半蒼,長揖就座,口稱姓張,自遠路而歸,聞君家愁嘆,特來相慰。公心異其人,執禮甚恭,因言生平讀書積行,至今功名不遂,妻子不全,衣食不繼。且以歷焚灶疏,為張誦之。
張曰,予知君家事久矣。君意惡太重,專務虛名,滿紙怨尤,瀆陳上帝,恐受罰不止此也。
公大驚曰,聞冥冥之中,纖善必錄。予誓行善事,恪奉規條久矣,豈盡屬虛名乎。
張曰,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,君之生徒與知交輩,多用書文舊冊,糊窗裹物,甚至以之拭桌,且藉口曰勿污,而旋焚之。君日日親見,略不戒諭一語,但遇途間字紙,拾歸付火,有何益哉。社中每月放生,君隨班奔逐,因人成事,倘諸人不舉,君亦浮沉而已,其實慈悲之念,并未動于中也。且君家蝦蟹之類,亦登于庖,彼獨非生命耶。若口過一節,君語言敏妙,談者常傾倒于君。君彼時出口,心亦自知傷厚,但于朋談慣熟中,隨風訕笑,不能禁止。舌鋒所及,怒觸鬼神,陰惡之注,不知凡幾,乃猶以簡厚自居。吾誰欺,欺天乎。邪淫雖無實跡,君見人家美子女,必熟視之,心即搖搖不能遣,但無邪緣相湊耳。君自反身當其境,能如魯男子乎。遂謂終身無邪色,可對天地鬼神,真妄也。此君之規條誓行者,尚然如此,何況其余。君連歲所焚之疏,悉陳于天。上帝命日游使者,察君善惡,數年無一實善可記。但于私居獨處中,見君之貪念,淫念,嫉妒念,褊急念,高己卑人念,憶往期來念,恩仇報復念,憧憧于胸,不可紀極。此諸種種意惡,固結于中,神注已多,天罰日甚,君逃禍不暇,何由祈福哉。
公驚愕惶悚,伏地流涕曰,君既通幽事,定系尊神,愿求救度。
張曰,君讀書明禮,亦知慕善為樂。當其聞一善言時,不勝激勸。見一善事時,不勝鼓舞。但旋過旋忘,信根原自不深,恒性是以不固。故平生善言善行,都是敷衍浮沉,何嘗有一事著實。且滿腔意惡,起伏纏綿,猶欲責天美報,如種遍地荊棘,癡癡然望收嘉禾,豈不謬哉。君從今后,凡有貪淫客氣,妄想諸雜念,先具猛力,一切屏除,收拾干干凈凈。一個念頭,只理會善一邊去。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,不圖報,不務名,不論大小難易,實實落落,耐心行去。若力量不能行的,亦要勤勤懇懇,使此善意圓滿。第一要忍耐心,第二要永遠心,切不可自惰,切不可自欺,久久行之,自有不測效驗。君家事我,甚見虔潔,特以此意報之,速速勉持,可回天意。
言畢,即進公內室,公即起隨之,至灶下,忽不見,方悟為司命之神,因焚香叩謝。即于次日元旦,拜禱天地,誓改前非,實行善事。自別其號曰凈意道人,志誓除諸妄也。
初行之日,雜念紛乘,非疑則惰,忽忽時日,依舊浮沉。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,叩頭流血,敬發誓愿。愿善念真純,善力精進,倘有絲毫自寬,永墮地獄。每日清晨,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,以祈陰相〖暗中相助〗。從此一言一動,一念一時,皆如鬼神在傍,不敢欺肆。凡一切有濟于人,有利于物者,不論事之巨細,身之忙閑,人之知不知,力之繼不繼,皆歡喜行持,委曲成就而后止。隨緣方便,廣植陰功。且以敦倫勤學,守謙忍辱,與夫因果報應之言,逢人化導,惟日不足。每月晦日,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,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。持之既熟,動則萬善相隨,靜則一念不起。如是三年。
年五十歲,乃萬歷二年。甲戌會試,張江陵為首輔,輟闈〖會試結束〗后,訪于同鄉,為子擇師。人交口薦公,遂聘赴京師,公挈眷以行。張敬公德品,為援例入國學。萬歷四年丙子,附京鄉試,遂登科。次年中進士。
一日謁內監楊公,楊公令五子出拜,皆其覓諸四方,為己嗣以娛老者。內一子,年十六,公若熟其貌。問其籍,曰江右人,小時誤入糧船,猶依稀記姓氏閭里。公甚訝之,命脫左足,雙痣宛然。公大呼曰,是我兒也。楊亦驚愕,即送其子,隨公還寓。公奔告夫人,夫人撫子大慟,血淚迸流。子亦啼,捧母之面而舐其目,其母雙目復明。公悲喜交集,遂不愿為官,辭江陵回籍。張高其義,厚贈而還。
公居鄉,為善益力。其子娶妻,連生七子皆育,悉嗣書香焉。公手書遇灶神并實行改過事,以訓子孫。身享康壽,八十八歲。人皆以為實行善事,回天之報云。
同里后學羅禎記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fkde.cn/wenji/11758.html 轉載需授權!
網友評論